

“70后”不愿种地,
“80后”不懂种地,
“90后”不谈种地。
面对“年轻人不想种,老年人种不动”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现实,未来谁来种田?怎么种好田?种种问题困扰中国农业发展,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随着城镇化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农村“有地无人来种”和“规模经营找不到地”的情况都有发生。那么如何最大化利用土地,成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
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环节,在地理高考中,也多次考到,如2020年的山东卷和2019年的全国Ⅰ卷。
今天的文章要介绍以下问题:
1. 土地流转是什么?
2. 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流转?
01土地流转是什么
要想真正搞懂土地流转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农村土地到底归谁所有”这个问题,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由此可见,农村的土地是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即土地所有权归集体,而不是属于农民伯伯个人所有。
那么农民享有什么权利呢?农民在承包土地后,享有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可以自己经营土地,也可以选择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其承包地的土地经营权。
这就是我国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
搞懂了农村土地到底归谁所有,那现在就可以读懂什么是土地流转了吗?我们还需要理解农民在承包土地后,为什么还会出现大片农田无人耕种的景象。
一是由于种地收益低,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民积极性低。
二是大量年轻人选择进城打工,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
农村土地没有得到充分的经营,出现了闲置。另一方面,想要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实行规模化经营。那这个时候,该什么办?相信你也想到了,解决方案就是——土地流转。
简单来说,就是把农村目前没有人种的零散土地,想办法整合,然后用更高效的方式利用起来。所以,有很多农民选择将承包地的经营权流转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自己保留土地的承包权。耕地资源变成了“活资产”,更能保障农民的利益。
让我们小结一下!土地流转,关键抓好“流”和“转”:
“流”——农村土地是流到何方?把个人使用的土地转给其他农户或组织
“转”——转的是什么?转的是土地承包权(使用权)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总面积存在逐年增加的趋势。2007年土地流转面积占全国农村土地种植面积的5.2%,此后逐年增加,2016年达到35.1%,2006-2017年十年间“土地流转面积占全国农村土地种植面积”增加了近30个百分点。
2007年-2016年土地流转总面积(单位:亿亩)
2007年-2016年我国土地流转面积占全国农村土地种植面积比例(单位:%)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大体上包括:转包、转让、互换、土地股份合作等,其中土地股份合作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方式。
2016年农村土地各流转方式占比
02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流转
搞懂什么是土地流转,自然也就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流转了。一句话,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就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脱贫致富。
多年实践证明,规模化是降低农业经营成本的关键,未来的农业只有实现规模化经营才有出路。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总的来说有以下四点好处:
一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并节约种粮成本。
①土地流转可以使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逐步形成规模经营。形成规模经营之后,不仅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促进粮食品种统一,而且可以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
②生产者可以针对规划决策、组织生产、农业生产力资源配置、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精确计算从而实现科学种田。
二是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土地流转后,有相当一部分流出土地的农户会选择外出打工增加收入,既解决了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就业又能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的土地可以变成资本,无力耕种或离开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获得补偿,直接增加收入。
四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外出务工农民通过出租、入股等形式,在不改变承包经营权主体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获得土地收益,避免了土地抛荒。通过流转得到大宗土地的农民,可以进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改变广大农村长期以来生产方式粗放、经营方式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含量不高的现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下湖村是一个典型的潮汕村庄,全村2600多人,只有700多亩耕地。其实,人多地少并非下湖村特有,相关数据显示,整个广东省的人均耕地仅有0.35亩,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土地碎片化问题严重。
2018年,江东镇作为潮州市土地流转试点镇之一,通过实施财政奖补激励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
下湖村也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寻找合适的农业经营主体,将土地流转出去,发展规模经营,使得500余亩土地从“沉睡”到焕发新活力。
流转后的连片土地,经过机械化翻耕,按市场需求布产,进行规模化种植,不仅“丰收在望”,更能发展“观光业”,成为土地流转的一大亮点。土地流转不仅“转”出丰收活力,还“转”出了农村新光景。